在大理州的一些白族乡村,流传着一种古老的戏剧“吹吹腔”。吹吹腔是明朝时由中原传入滇域的弋阳腔,后与当地的白族音乐、歌舞和民间小戏相结合发展演变而成,以清朝最盛。剧目大多数与汉族剧目同源,也有以白族人民的生活和民间故事改编而来的。吹吹腔曾几经兴衰,现又在云龙、剑川等地盛行。云龙县大达村每年的正月初二至初六,是村民演出吹吹腔的日子。
白族民居
吹吹腔表演拉开序幕的日子,要在全村举行闹春或田家乐,白族话叫“打街”。吃过中饭,参加演出的人员就在戏台的三楼进行化妆。演员中老老少少都有,其中六个白族盛装的小姑娘格外抢眼,但吹吹腔的正戏是不要女子演出的,女角都是由男子反串,过去女子连戏台都不允许上。在高昂唢呐声的引领下,锣声、鼓声、钗声齐鸣,“打街”开始了。一个十五、六岁的男孩化妆成孙悟空,领着十多个小猴子妆扮的小男孩率先出场,在戏台上欢闹一阵后,跳下戏台在观众中戏耍。紧跟着,装扮好的两头“牛”,几个抬着犁扛着锄的农夫也纷纷出场。白族小姑娘打着霸王鞭尾随在后,画着各种浓艳脸谱的众位演员也相继亮相。一时间,台上台下锣鼓喧天欢声笑语,热闹非凡。
吹吹腔演员
盛大的“打街”队伍从广场出发,要穿行村中主要巷道一圈。遇到院落宽敞的人家就蜂拥而入,在人家庭院里戏耍表演一番。首先是小猴子们挥舞棍棒打闹一通,然后是两头“牛”在庭院中做犁田状,随后扛锄的农夫做耕作动作,紧接着盛装的小姑娘打起霸王鞭预示着插秧。中间还穿插有一些小插曲,如“牛”不听话遭到鞭打,或“牛”陷于泥里,几个人连拉带推将“它”拖出等。这一系列的表演都是向主人家闹喜,祝福来年丰收幸福。
主人家也早有准备,满脸喜气地敬酒、敬烟、敬茶、敬加了米花的糖水。然后再将早已准备好的一碗米、一碗糯米面、一筒饵块、一块腌肉,一节豆腐肠和几元或十几元钱,逐一倒进剧团管理人员抬着的各种器具里。“吹吹腔”每年的大戏都是村民自发的,并以闹春的形式向全村募集一些资金和饭菜,供演员吃用,所以演员在唱大戏的这几天“吃百家饭千家宴”。
回家过年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是不变的主题自有它的温度和故事有些味道,在记忆里,有场景,有气氛,有意义
▍文章来源:云南画报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编辑:字建华
审核:赵勇军
小伙伴们~想不想随时随地看更多关于云龙的资讯呢?点击本文顶部蓝色文字“云龙印象”或是扫描识别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