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喜洲田野风光。中新社记者刘冉阳摄
年以来,大理白族自治州率先在云南省开展乡村振兴州级试点,喜洲镇、漾濞县苍山西镇等12个乡镇以及周城村、光明村等25个村被列为乡村振兴州级试点乡镇、试点村。大理的乡村,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近日中国新闻社云南分社记者走进大理多个试点乡镇、试点村记录乡村“蜕变”之路↓↓↓
01美国人林登中国“奇遇”记
“在中国乡村,春节是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爆竹声、欢聚声、孩子们的吵闹声,构成了一曲让人舒适的和谐共振。但今年春节却截然不同,喜洲的街头空无一人,只剩工作人员定期喷洒消毒水,到处都是提醒我们勤洗手、戴口罩、远离人群的标语,激励我们的村庄齐心协力抗击病毒……”
7月7日,云南大理,林登带着爱犬在喜林苑旁田间散步,与田中劳作的村民聊天。中新社记者刘冉阳摄
美国人布莱恩·林登在中国大理喜洲定居的第16个年头,在不同于往年的氛围中开启。他也趁着难得的闲暇开始写书,全面回顾自己与中国35年的故事。
林登的中国“奇遇”
林登,是改革开放后最早一批来中国游学的外国人之一。他有众多被人熟知的身份: 精品酒店“喜林苑”创始人、喜洲古镇的“洋村长”、“中美文化交流大使”,甚至电影《他来自太平洋》的主角扮演者。
但少有人知道,他来自美国的穷人家庭,从16岁开始就每天工作14个小时。上世纪80年代,在一位教授家清洗地毯时,林登 次知道中国。后来,他申请了来华留学。
7月7日,林登给田间劳作的村民们送上冰可乐。中新社记者刘冉阳摄
“接到中国驻美大使馆的入学通知电话时,我反复问,‘你们确定是我这个在洗地毯的林登吗?’工作人员跟我说,‘确定!因为你最无产阶级。’”林登回忆。就这样,他来到中国,开启人生“奇遇”。
——先是在北京大学学习中文、主演一部电影,后申请到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在中国的实习机会。紧接着,南京大学、斯坦福大学也向他伸出“橄榄枝”。
“为什么斯坦福愿意要我?因为看重我在中国的经历。”林登说,中国,让他这个落魄的美国小伙彻底改变人生。
在中国留学期间,林登走遍了除海南外的所有省份和地区。即便后来回到美国,他也时常重返中国。“我对这个国家的预判,经常被事实推翻,这让我得以保持谦逊,也越发想去深入探究为何会有误解。”林登在新书中写道。
7月7日,林登在喜洲街头。中新社记者刘冉阳摄
更了解中国,从乡村开始
年,已结婚生子的林登和夫人带着两个儿子,再次回到中国。这一次,他们辞掉美国的工作,卖掉房子,想要找一个中国乡村定居。辗转各地后,他们对苍山洱海间的喜洲一见钟情。“中国文化的灵魂,藏在乡村里。”林登说。
位于喜洲一隅、稻田旁的一座一进两院的白族民居“杨品相宅”,成为林登一家梦开始的地方。他们先是花了数年时间,将老宅修旧如旧,后又打造成集精品酒店和教育文化交流营地为一体的“喜林苑”。
7月7日,林登在喜洲街头与朋友聊天。中新社记者刘冉阳摄
“修缮过程中,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具象的理解。”林登介绍,杨品相宅的第二重门楼采用白族特有的三滴水门楼制式。下雨时,雨水需通过三重檐后才滴落到地上。“这和中国人一样含蓄”。隐约可见于雕栏、照壁各处的“清白传家”等家训,也让他感受到中国人独有的智慧。在喜洲,除了老建筑,最吸引林登的是村里的人和日常烟火。几乎每日,林登都会背上背篓去早市,走街串巷打招呼。大家也亲切地唤他为“林村长”。夏日午后,阳光炙烈,林登和往常一样,给稻田劳作的村民们送上冰可乐。“不要又带回去给家里人,你们自己喝。”“洋村长”叮嘱。但大家还是把可乐收了起来。“你看,这就是我们的‘金花’,这就是老想着家人的中国人。”在林登看来,这群勤劳善良的人,就是中国飞速发展背后真正的软实力。
7月7日,林登(右二)在喜林苑与住店客人交流。中新社记者刘冉阳摄
让世界读懂中国
来华35年,林登见证中国的飞速发展。以交通为例,年,他 次从昆明到大理,坐了整整10小时的大巴。而如今,乘坐动车,只需2小时。“我的朋友们现在经济生活富足,还有20年前难以想象的政治和知识上的开放。”林登说,如果不是在中国,他很难看到和理解这些变化。在喜洲定居的十余年,林登带着来自世界各地数以十万计的旅行者及众多学校、机构访问者,走进当地早市、稻田、作坊体验,只为分享他触摸到的柔软而真实的“中国”。如今,尽管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但林登所在的大理,旅游正陆续恢复。喜林苑的天台,再次坐满了各种肤色的旅行者。
7月7日,林登走进位于喜林苑的办公室。中新社记者刘冉阳摄
“我们不应该以单一的角度来看待中国,她有着多年具有开创性的价值观。如果我们像刺猬一样过于自信和固执,就没法完全理解中国经济奇迹背后的巨大勇气。”针对很多客人的疑惑,林登给出真诚的回答。
7月7日,林登带着爱犬在喜林苑旁的田间散步。中新社记者刘冉阳摄
在回忆录的引言中,他写道:“让我们以开放和务实的态度来应对中美分歧。做一只狐狸而不是短视的刺猬,更能让我们了解中国并走得更远。可以预见,我的灵魂将永远漫步在喜洲的小路上。”
02两代白族扎染传承人的“赋新”之路
七月的第二个周末,苍山脚下的“白族扎染之乡”大理周城迎来新一波游客。村内规模 的染坊——璞真染坊内,十余名游客正在体验扎染。缓缓拆开疙瘩布,一只只白色的蝴蝶跃然蓝布上,重庆游客吴娜脸上露出惊喜的笑容。
吴娜体验的白族扎染,是一项古老的民间染色工艺,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旧籍曾生动描述扎染的工艺过程:“‘撷’撮采线结之,而后染色。即染,则解其结,凡结处皆原色,余则入染矣,其色斑斓。”
图为7月8日,段银开(左)和段树坤(右)展示新染出的裙子。中新社记者刘冉阳摄
同时,白族扎染又是一个“年轻”的民族工艺。它登上过《非凡匠心》《最强大脑》等多档热门综艺节目,也是中外游客来大理旅游 的伴手礼。
“事实上,白族扎染和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也曾面临发展困境。”白族扎染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周城扎染世家段氏家族第十八代传人段树坤称,鼎盛时期,周城几乎“家家有染缸,户户出扎染”。后来,因为各种原因,染坊一度在周城销声匿迹。
上世纪80年代末,随着大理 批游客的到来,扎染这个白族人曾从初生时用的襁褓到大婚时的嫁妆,再到死时穿的寿衣都离不开的工艺,再次复苏。
“很多‘老外’拿着美金要买我们压箱底的扎染布,不少人不认识美金,都不敢接。”段树坤回忆,买扎染的人越来越多后,村里成立国营扎染厂。后来,扎染厂倒闭,周城扎染又回到家庭式染坊、父子间传承的“起点”。
“白族扎染的花纹图案原本有多种,但为了迎合消费者喜好,市面上一度只剩17种图案。”看着传统图案渐渐消失,加之从事扎染的人越来越老龄化,段树坤同妻子、白族扎染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段银开,走上了一条创新之路。
他们俩分工明确,段银开负责“扎”:在传统30多种针法的基础上,又创新出余种针法。段树坤则负责“染”:开发栀子果、藏红花、苏木等一系列天然染料,让扎染的颜色不再拘泥于蓝色;在染色技艺上,段树坤还引入PH试纸,通过测试染料酸碱度,提高染色成功率。
除了创新工艺,段氏夫妇还进行众多试验:依托扎染布,开发背包、纸巾盒、服饰等一系列产品,出口到日本、泰国等国;创建扎染博物馆,免费供游客参观;主动拥抱外面的世界,积极参加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活动和电视节目;并和高校、旅行社等机构合作,推出扎染技艺体验、扎染课程培训等项目。
“我们先是把扎染做成一门生意,后又发展为产业。现在,我们把它当作事业在做。“段树坤说。
通过一系列“赋新”,白族扎染焕发越来越强的生命力。每年,数以万计的游客涌入周城,只为参观体验扎染。也有越来越多的周城年轻人,回到家乡传承技艺。
段树坤的儿子段袁和儿媳杨志瑞,就是其中之一。27岁的杨志瑞曾经在广州一知名互联网公司工作,年她放弃白领生活回到周城。
“看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穿上扎染的服饰,我发现扎染的无限可能性。”如今,已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杨志瑞,利用现代设计理念,开发一系列极简风的扎染服饰和亲子装产品。段袁则不断尝试新的扎法和染色工艺,创新出“大理苍山洱海月”系列作品,目前正在申请专利。
除了段家,整个周城还有更多人在“赋新”白族扎染。北漂的白族青年张翰敏,回乡创立扎染品牌“蓝续”,开创一系列新花样和文化体验项目,受到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人的青睐。但同时,她坚持用古法扎染,染料都是板蓝根、藏红花等 植物。
七月的大理已进入雨季,周城的大小染坊内,不管晴天雨天,永远飘着扎染布组成的“蓝天白云”。段树坤抱着小孙子在“蓝天白云”下散步,他身上传统马蹄花图案的扎染马甲,和孙子T恤上的小猪佩奇扎染图案,相映成趣。前方,一块古旧的扎染布在风中飘扬。
“这是我们扎染人的 追求——‘岁月蓝’。这种颜色,无法复制,唯有交给时间去沉淀。传承技艺,也是如此。”段树坤说。
图为7月8日,杨志瑞正在检查新染出的作品。中新社记者刘冉阳摄
03一个“沉睡”乡村的再生
乡民全员出动,欣赏一场在“空中稻田”的演出。 个节目,唢呐、三弦吹响,村里的金花、阿鹏,唱起白族调、抽起霸王鞭。第二个节目,城里的乐队、歌手出场,贝斯弹起、爵士乐响。
7月9日,航拍凤羽镇田园风光。中新社记者刘冉阳摄
这是芒种,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凤羽镇佛堂村举办的插秧节的一幕。当日,和千余名村民挤在一起观看演出的,还有《新周刊》创办人、原执行总编封新城,舞蹈家杨丽萍,美国《国家地理》中文版总裁黄翔,建筑师八旬等文艺名人。这对凤羽这个山乡来说,恍若过年。
事实上,就在4年前,凤羽还面临着和众多乡镇一样的困境。地处苍山之首、洱海之源头的凤羽,虽是明代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眼中的“桃花源”,却鲜有观光客涉足;作为一个典型的农业乡镇,当地工商业乏善可陈;约3万常住人口,或老或小,少有青年留守。
转机出现在年,封新城和凤羽返乡人士陈代章合伙,在这里开始探索以艺术、文创推动乡村振兴的新模式。随着一系列空间艺术装置、文创项目陆续植入当地田园景观,凤羽正在变成中国 的露天美术馆。
7月9日,航拍凤羽镇空中稻田。中新社记者刘冉阳摄
从绵延的邓凤公路进入凤羽坝子,映入眼帘的是这个露天美术馆的 个作品——本土艺术家周正昌用钢筋扎就的艺术装置“改变世界的三个苹果”,黄、白、红三个“苹果”,仿佛三颗巨大的种子,嵌在土地上。再往前走,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八匹骏马在湿地上纷至沓来,组成空间艺术装置“白驹过隙”。不远处的古梨园内,架在空中的稻田剧场稻浪翻滚,已是村里不折不扣的“网红”景点,见诸各大媒体的插秧节和白米丰收节就是在此举办的。
“以前走在地里,我们只关心庄稼长得好不好。看到摄影师们拍摄的凤羽坝子和稻田,才发现家乡原来这么美。”凤羽乡民马映科告诉记者,当村里的民间艺人和中外艺术家们一起登上稻田里的舞台,他由衷地感到骄傲。
近几年来,除了植入一系列艺术装置外,凤羽还举办了各种文创活动。芒种办插秧节,夏季做寻菌之旅,秋收办丰收节,平时还有各类讲座。
慢慢地,参与进来的乡民越来越多,大家也逐渐凝聚共识:村内要保持干净,应更珍视古建筑和民族文化。更让人高兴的是,不少年轻人也回到家乡投入乡建。
“90后”杨震就是其中之一。原本在检察院工作的他,回到凤羽加入陈代章的团队,以图、文、视频的方式,推介家乡的菜籽油、蜂蜜、稻米等好物。
“小时候的梦想,就是走出大山。因为它太封闭落后了。但现在,我们看到更多可能性,也想尽自己的一份力,为乡村赋能。”杨震说。
两个月前“五四”青年节,属于村内年轻人的青年文创空间“白米仓”正式建成。一匹红马雕塑,矗立在曾经的凤羽二中教学楼楼顶,召唤着凤羽年轻人“以梦为马”勇往直前。
7月9日,凤羽镇湿地中的艺术装置“白驹过隙”。中新社记者刘冉阳摄
“乡村,应该是富而美的。如今,我们才刚刚起步,想做的还有很多。”陈代章介绍,下一步,“风柜图书馆”、“天空的草帽美术馆”、大涧口古村落乡愁公园等一批项目还将陆续在凤羽建成。“希望那时候,我们的乡村,能成为人人向往的故乡。”陈代章说。
(来源:中国新闻社、云南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