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钟三题·忆雪堂庚子秋课
一、分咏格:杨妃、秃顶(分咏两物不得犯题)
二、合咏格:自行车(合咏一物不得犯题)
三、比翼格:店、桥(上下联相同位置分嵌两字,一至七唱均可)
作品接龙(以收稿先后为序)
忆雪堂
一、分咏格
杨妃、秃顶
浴赐华清脂独洗;(杨妃)
光生灵麓月长明。(秃顶)
上比约取白香山“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句意为之,一“独”字坐实杨妃,自成铁案;下比形神另创:头顶俗称“天灵盖”,故以南岳 峰之一“灵麓峰”喻之,顶上月明,“秃”味自出。
二、合咏格
自行车
联驰赛道如龙卷;
曾见邮差当马骑。
初有示例曰“一串铃铛随手响,两轮风雨夹臀生”,后见高飞“扭臀脚踏两轮风”,觉其形象甚为可爱,遂让道于彼而另拟此篇。
三、比翼格
店、桥四唱
梦馀茅店鸡声外;
诗在枫桥雪影间。
此为旧作中对句,自觉稍得唐人风味。移用于此,不亦宜乎?
小梅窗
一、分咏格
杨妃、秃顶
人扶池畔娇无力;(杨妃)
月出云巅夜有光。(秃顶)
上比出唐,下比自创;能传象外之神,别见心中之感。
二、合咏格
自行车
旋转双轮圆古梦;
蜿蜒一线走天涯。
“圆古梦”喻历史之久远;“走天涯”喻道路之无穷;前者更令人自然想起神话故事中的“风火轮”,别有趣味。
三、比翼格
店桥七唱
闲拨杏花寻酒店;
漫观桃汛立溪桥。
兴致高,画面活,情景交融,斯为一例。
乐耕堂
一、分咏格
杨妃、秃顶
谁能一死尘烟熄;(杨妃)
自笑多情璧月*。(秃顶)
上比述悲情,下比言乐事,尘烟璧月,各得机宜。
二、合咏格
自行车
上座向来铃打道;
前途全仗脚蹬轮。
切题,形象不足。
三、比翼格
店、桥二唱
茅店题诗传雅道,
圯桥进履得奇书。
活用典实,别寓精神。
留云堂
一、分咏格
杨妃、秃顶
诗仙三赋清平调,(杨妃)
佛祖一抛烦恼丝。(秃顶)
“三赋清平调”,主角是太白而非太真;“一抛烦恼丝”,形象是光头而非秃顶。审题不细,故有偏离。题目若作“太白捧太真、光头”,便是上乘之选。
二、合咏格
自行车
美女笑中铃二串,
*昏望里日三轮。
有点游离主题。
三、比翼格
店、桥七唱
酒尽遥看梅下店;
溪宽忽遇雪中桥。
上比好,下比取镜亦佳,惜寓意未臻至境。若作“诗成恰过雪中桥”,暗合着“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背上”,便是无上妙品了。对比看一下。
酒尽遥看梅下店;
诗成恰过雪中桥。
怡梅
一、分咏格
杨妃、秃顶
昔日有歌曾记恨,(杨妃)
而今无发可冲冠。(秃顶)
上比借力白香山,言之有据;下比传神岳鹏举,形象逼真。
二、合咏格
自行车
一骑身轻常代步,
双轮影动好追风。
点题甚确。
三、比翼格
店、桥一唱
店倚青旗风欲醉,
桥悬星海鹊能填。
一天一地,虚实相生。
昭馀雁
一、分咏格
杨妃、秃顶
赢得君王常带笑;(杨妃)
便教烦恼了无痕。(秃顶)
上化香山意,自明指向;下塑沙弥形,略近光头。
二、合咏格
自行车
不到蹬时难独立;
偏于坐处得轻驰。
略其形而重其意,以意胜。
三、比翼格
店、桥三唱
孤村店里持青卷;
残月桥头照古溪。
极闲极静,极淡极幽。清素处能传摩诘之神。
黑石头人
一、分咏格
杨妃、秃顶
酒醉花间惊力士;(杨妃)
发穷颅上望先生。(秃顶)
下比一洗陈腔,别饶生趣。
二、合咏格
自行车
风生足下双轮转;
意注心头一气奔。
一半是车,一半是骑车人,许为合咏。
三、比翼格
店、桥三唱
疏狂店内同呼酒;
寂寞桥边独赏梅。
上比极动,下比极静;动见其狂,静显其寂;各见仪型,别具意味。
奕夫
一、分咏格
杨妃、秃顶
兴亡到此凭君死;(杨妃)
智慧由来待汝圆。(秃顶)
下比活用俗语“聪明秃顶”,恰到好处。上比不甚切。
二、合咏格
自行车
情愫暗传前后座;
铃铛曲奏短长声。
上比让骑车人占了主导,虽有偏离,亦添别趣。
三、比翼格
店、桥七唱
一路循香来野店;
百年随梦过长桥。
上实下虚,实者别见风神,虚者深寓感慨。
澄观堂
一、分咏格
杨妃、秃顶
何教盛世无颜色;(杨妃)
更爱光明最上层。(秃顶)
上含讽喻,下见风标。“何教”若作“岂教”,增得三分力度。
二、合咏格
自行车
后座载谁甜蜜蜜;
双轮随我路长长。
人车一体,别饶趣味。
三、比翼格
店、桥四唱(集句)
诗寻茅店鸡声外;(忆雪堂)
梦到花桥水阁头。(白乐天)
自然贴切。
一帆
一、分咏格
杨妃、秃顶
曲终人去遗长恨;(杨妃)
发尽根疏解宿愁。(秃顶)
上比切题;下比稍隔。经批评后自改为“曲终人散遗长恨,发去光生照汗青”,文义是顺畅了,但去掉“根疏”二字,秃顶成了光头,大不合算。
二、合咏格
自行车
下坡洋马无须踩;
悦耳银铃任意追。
人车合一而重心在车,分寸不失。
三、比翼格
店、桥三唱
他山店寄栖身客;
商海桥牵守梦魂。
抒情多于摹景,“店”、“桥”画面感略欠。经批评后自改为“他山店宿蟾光满,商海桥横波浪翻”,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敦斋
一、分咏格
杨妃、秃顶
悄从轻骑传佳果;(杨妃)
纵借春风吹不毛。(秃顶)
上借小杜之力,面目自成;下托香山之言,略欠圆合。综合上下考虑,作如下调整,或更贴切。
遥知荔果来方笑;(杨妃)
纵有春风吹不生。(秃顶)
二、合咏格
自行车
足点轻轮微汗泄;
人随流马激情飞。
偏重于骑车人,喧宾夺主了。
三、比翼格
店、桥七唱
曾倩牧童寻酒店;
又随钟梵过枫桥。
化用唐人诗意,合两家为一手,情景俱宜。
伴梅
一、分咏格
杨妃、秃顶
长恨坡前辞圣主;(杨妃)
何需头上费工夫。(秃顶)
上从旧史剪裁,指向虽明,特色不足;下从剃头切入,别寻蹊径,颇觉生新。
二、合咏格
自行车
稳跨双轮凭把握;
云游一骑任奔驰。
此亦人车一体之例,宾主相当。
三、比翼格
店、桥四唱
偶逢小店春留醉;
闲踏长桥月伴游。
下比情景观照,意兴悠然;上比“春”字稍觉限制,盖小店留宾,四时皆可,岂独春哉。
夜雨斋
一、分咏格
杨妃、秃顶
长生殿里成长恨;(杨妃)
不灭灯前认不毛。(秃顶)
下比有光头之嫌。换一个说法,加一圈残存头发,便能确指“秃顶”了。上比可作相应调整。
鸳鸯梦断长生殿;(杨妃)
稀薄云围不灭灯。(秃顶)
二、合咏格
自行车
去远还须凭己力;
居危不必仗人扶。
人耶车耶?言外有意。
三、比翼格
店、桥七唱
酒沽杏雨谁家店;
船泊枫霜第几桥。
枫霜杏雨沽兼泊,可作唐时画卷看。
天外高飞
一、分咏格
杨妃、秃顶
可怜光彩生门户;(杨妃)
自恃聪明种帽峰。(秃顶)
上借香山陈句,下出自家新裁;陈句甚宜,新裁略隔。
二、合咏格
自行车
扶把肩摇三面雨;
扭臀脚踏两轮风。
融人车于一体,殊不可分。用尽肢体语言,形象活灵活现。
三、比翼格
店、桥六唱
晓月凌虚茅店僻;
纤云弄巧鹊桥通。
下比信手拈来,自成佳趣。
老生不谈
一、分咏格
杨妃、秃顶
春睡海棠开圣主;(杨妃)
秋思庭月谢苍生。(秃顶)
语句自雅,但于题目略有偏离。
二、合咏格
自行车
脚踏乾坤随链转;
手持风雨任轮回。
人车合咏又一例,“链转”、“轮回”,别有含义。
三、比翼格
店、桥六唱
马驻荒村孤店后;
舟横远浦断桥边。
苍凉之景,如在目前,孤寂之怀,见于言外。
闲云野鹤
一、分咏格
杨妃、秃顶
红尘一骑谁人笑;(杨妃)
淫雨千丝不湿毛。(秃顶)
“不湿毛”三字,寓有几多谐趣;可惜光头者亦如此,未免小有憾焉。
二、合咏格
自行车
一铃断续调清韵;
双板轮回画小圆。
别出心裁,别饶意趣。
三、比翼格
店、桥六唱(集句)
宁堕荒寒傍茆店;(陆游)
暗移梅影过红桥。(纳兰性德)
借古贤为我用,裁剪有方。
悦梅
一、分咏格
杨妃、秃顶
七夕牵牛相取笑;(杨妃)
九重顾兔半藏身。(秃顶)
上比从义山“此日六*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约取而来,指代有所本;下比借太白“阳乌未出谷,顾兔半藏身”镶边以出,想象亦奇,然彰显略有不足。“顾兔”为月亮别称,用以对“牵牛”,原是极工的,如非用作诗钟,便无疵可求;用于诗钟,则略显晦涩。诗钟本身是一种文字游戏,向以诙谐幽默为主,太过高深,便失趣味。
二、合咏格
自行车
凤凰曾向人求矣;
宝马一从子痛哉。
稍虚。
三、比翼格
店、桥七唱
风拂柳花香野店;
舟归吴越忆溪桥。
上比之“柳花”,其“香”有限,作“初花”概指便好。下比之“舟归吴越”意思虽具,但属对不工,亦可小作调整。
风拂初花香野店;
波浮旧梦忆溪桥。
四希堂
一、分咏格
杨妃、秃顶
马嵬含恨皆由色,(杨妃)
长白生光总向天。(秃顶)
注:长白山有天池生光
下比妙造。
二、合咏格
自行车
踏得链轮驱日月;
摇来铃响走平安。
又一个骑车人经过。
三、比翼格
店、桥四唱
兴来野店呼陈酒,
闲上村桥送夕阳。
情景交融,自然得体。
梦梅
一、分咏格
杨妃、秃顶
马嵬坡下悲恩寡;(杨妃)
灵鹫峰头喜月多。(秃顶)
悲喜之情,不宜宣泄于字面。稍加润饰,作“马嵬坡下君恩断,灵鹫峰头夜月迟”,可免代人叫屈之嫌。多用客观描述,少用主观评述,无论诗联文赋,就形象思维而言,俱是一理。
马嵬坡下君恩断;(杨妃)
灵鹫峰头夜月迟。(秃顶)
二、合咏格
自行车
惜尔双轮难独立;
凭人一力可追风。
上比有言外意。
三、比翼格
店、桥一唱
店中不售文君酒;
桥外空传司马琴。
得水流云转之趣。
海琴斋
一、分咏格
杨妃、秃顶
香销马嵬悲恩断;(杨妃)
肩满清辉透月凉。(秃顶)
“嵬”字平声出律;“悲恩断”情感外泄,问题同梦梅例。小改即可。
香销泥土还君债;(杨妃)
光满峰巅透月凉。(秃顶)
二、合咏格
自行车
把手铃飘童梦里;
抟风脚踏菜花中。
“铃飘童梦里”庶几接近主题;“脚踏菜花中”不能摡括标的。
三、比翼格
店、桥二唱
老店酒香邀客饮;
小桥雁唳觉秋深。
语词稍拙,意蕴自含,小改一下便好。
野店闻香知客满;
霜桥听雁觉秋深。
刘向阳
一、分咏格
杨妃、秃顶
水滑腰肥眸百媚;(杨妃)
山高石润月千寻。(秃顶)
上比切题且见形象,好。下比差了火候,“高”而后又“千寻”,不嫌累赘?“石润”也无据。作“草疏岩露月孤明”,“秃顶”形象才能出来。
水滑腰肥眸百媚;(杨妃)
草疏岩露月孤明。(秃顶)
二、合咏格
自行车
代步两轮凭脚蹬;
借光一线胜鱼游。
虚虚实实之间,别有意味。“蹬”可作“踏”,自然扣着“脚踏车”,指向更明,效果更好。
三、比翼格
店、桥四唱
鸡声茅店清风酒;
渔火枫桥古刹钟。
不着虚字,掷地有声。
邀月堂
一、分咏格
杨妃、秃顶
元多宠爱招花妒;(杨妃)
为有心思待发生。(秃顶)
上有独悟,下见巧思。
二、合咏格
自行车
撑持物事凭三角;
闯荡江湖又两轮。
若即若离,别有奇致。惟“物事”稍觉隔,作“骨架”如何?
撑持骨架凭三角;
闯荡江湖又两轮。
三、比翼格
店、桥二唱
野店炊烟花引路;
平桥落照鸟归巢。
生机勃勃。
云从我
一、分咏格
杨妃、秃顶
美人醉酒长生殿;(杨妃)
释子谈经那烂陀。(秃顶)
上比勉强擦了点边,下比八竿子打不着。
二、合咏格
自行车
打谷场中横扁担;
归家路上起铃声。
跑题不止十里。
三、比翼格
店、桥七唱
世间自有凤鸾店;
天上应无乌鹊桥。
上比推崇,安排情侣消磨,风流少少;下比判定,断了女牛希望,残忍些些。
墨堂
一、分咏格
杨妃、秃顶
恩得后宫专宠爱;(杨妃)
亮同明月比高低。(秃顶)
向 ,比拟鲜明,寓诙谐于肃穆之中,别有情韵。
二、合咏格
自行车
一座生风千里劲,
双轮滚月万家情。
粗线条勾勒,大面积铺排,也是一法。
三、比翼格
店、桥一唱
店小人兴名气大;
桥长路远往来多。
常理常情,拈出便好。画面感略欠。
悦诗堂
一、分咏格
杨妃、秃顶
花前妩媚娇犹滴;(杨妃)
月下光鲜草未生。(秃顶)
上下比字面都美,遗憾的是都不能确指主题。若易题为“美女”、“光头”,自是妙绝。
二、合咏格
自行车
但知胯下双轮力;
不厌 三角情。
擦着了边。
三、比翼格
店、桥七唱
宝剑何悲遗野店,
妖蛇已斩过长桥。
有历史沧桑感。
养根堂
一、分咏格
杨妃、秃顶
温泉洗却凝脂滑;(杨妃)
茅草围成玉镜圆。(秃顶)
上摹杨妃,下写秃顶,风神、形象都见。
二、合咏格
自行车
排列扎堆供共享;
扫描开锁任单骑。
独辟蹊径,写共享单车,奇招致胜。
三、比翼格
店、桥三唱
鸳鸯店里双飞翼;
风雨桥头独醒人。
中有隐忧。
大美不言
一、分咏格
杨妃、秃顶
霓裳舞歇梧桐雨;(杨妃)
原野秋来苜蓿残。(秃顶)
借他人所未借,言他人所未言,故尔能新。
二、合咏格
自行车
摩拜满城缘共享;
平衡两毂在分担。
上拾风潮,下寓理趣。
三、比翼格
店、桥七唱
荒鸡啼月客辞店;
瘦马嘶风雪压桥。
冷峭中见风骨。
李如意
一、分咏格
杨妃、秃顶
回眸但得惊鸿影;(杨妃)
搔首元知空爪痕。(秃顶)
上比陈腔,下比妙造。
二、合咏格
自行车
踏板高低描日月;
钢圈重复数年轮。
“钢圈重复数年轮”,看似常而实不易到。此句可加十分。
三、比翼格
店、桥七唱
纱窗月落鸡鸣店;
石径霜清露湿桥。
工稳,未出唐人路数。
顺梅
一、分咏格
杨妃、秃顶
清池犹挂伊人泪;(杨妃)
白顶浑如待牧田。(秃顶)
描摹细致,比拟新奇。
二、合咏格
自行车
双轮前后驱风雨;
一骑高低送暑寒。
大套路,虽属平常,尚为得体。
三、比翼格
店、桥二唱
山店烹茶香雾暖;
溪桥吹笛晓霞温。
生活气息颇浓。
静思居
一、分咏格
杨妃、秃顶
太真梦断长生殿,(杨妃)
谁子独抛两鬓丝。(秃顶)
上比“太真”即杨妃,变相犯题。下比表意不明。
二、合咏格
自行车
二轮同步方能立;
万里看云重在行。
“行”字犯题,馀皆好。
三、比翼格
店、桥
店中尺八清兼澹;
桥外秋千疾与徐。
“尺八”、“秋千”,可入《巧对录》。
一叶舟
一、分咏格
杨妃、秃顶
曾教父母重生女;(杨妃)
堪笑风光专属男。(秃顶)
上比典雅,下比诙谐。女性未见有秃顶者,“专属男”三字如板上钉钉,不可移易。
二、合咏格
自行车
只生两足何为马;
偏有一头能号龙。
切近题旨。
三、比翼格
店、桥二唱
野店几枝山杏雨;
古桥一线竹篱风。
清新明快。
知止堂
一、分咏格
杨妃、秃顶
蓬莱未必真虚渺;(杨妃)
烦恼何曾尽去除。(秃顶)
上比差近,下比确切。
二、合咏格
自行车
新驾凤凰翻旧忆;
曾驱 赶时髦。
以品牌入题,风神自见。
三、比翼格
店、桥七唱
十里闻香何处店;
一溪合月眼前桥。
下比得稼轩“小桥横截,缺月初弓”之妙。
守梅
一、分咏格
杨妃、秃顶
神传酒圣青莲笔;(杨妃)
光吐空山白玉盘。(秃顶)
典雅精确。
二、合咏格
自行车
穿街不忌将铃按;
掉链何妨以手推。
人车合一,下比妙味殊多。
三、比翼格
店、桥七唱
燕子桃花三月店;
鹦哥柳浪七星桥。
“燕子桃花”,“鹦哥柳浪”,形象鲜明,生机无限。
驭风堂
一、分咏格
杨妃、秃顶
难得上皇干掩面;(杨妃)
自怜高处薄生光。(秃顶)
上比讽喻深,下比勾描活。
二、合咏格
自行车
驱动双轮惟用脚;
奔驰一路不须鞭。
“奔驰一路不须鞭”,有此一联,形象自成,境界自出。
三、比翼格
店、桥五唱
人穿闹市店相接;
月照清波桥自闲。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相生,相映成趣。
倚梅
一、分咏格
杨妃、秃顶
马嵬坡下红颜绝;(杨妃)
雁荡山头白月孤。(秃顶)
“雁荡”一联,用喻“秃顶”别有趣味,非独与“马嵬”天然成对也。作者乐清人,得其地利,捷足先登,亦是天缘。
二、合咏格
自行车
偶乘直觉如仙子;
奇货曾经是嫁妆。
上比可于儿童玩耍中体会;下比非过来人不得而知。“仙子”、“嫁妆”,妙味如此。
三、比翼格
店、桥七唱
寻诗茅埠过荒店;
待雪西湖立断桥。
画境从亲身经历中带出,尤为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