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居闹市,早已经习惯了每天的按部就班。年关已过,却总在怀疑是不是真的过年了。
总感觉,年味越来越淡了,只有在路上看见那些红红的福字,红红的对联,红红的灯笼,才不得不相信,是真的过年了。
其实,内心还是怀念小时候的年味。
虽然那时候没有现在这样好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但那时候的岁月,却值得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记住,去回忆,去眷恋。
一周前,来来往往的人潮,坐上不断行驶的列车上,或是从结冰的河流望向家乡肥沃的田地;或是从南方的艳阳天回到那熟悉的冰冷——北方大地。
他们,可以不再只是隔着手机屏幕,和父母说说日常;而是陪着父母,在超市的货架旁,选着过年的年货。
年的味道,像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着每一个游子的心。
那是爆竹声中一岁除的喜悦,是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温馨,而与我却有一番别样的滋味。
01
年的味道,是鞭炮的味道
慢慢的,长大了,年的传说不再是天空中遥远的星星,那样的神秘。除夕的那个晚上,家里像炸开的锅。
下午,晚霞的余晖刚刚照亮窗台,家里照例打开所有的灯,色彩缤纷,像一道彩虹。
很远就能听见妈妈的切菜声,时而紧凑,时而舒缓,有时想平地一声雷,有时则是由低到高,忽而像断了线的弦,清脆有致。
刀碰砧板上,仿佛不是猛烈的撞击,而是琴弦与琴声完美的交织,就这样陶醉在他们的世界里,慢慢的等待。
02
年的味道,是饭的味道
“腊月二十八,家家户户贴花花”。回乡后,映入眼帘的是家家户户的对联,那顶盔戴甲,威风凛凛的尉迟恭,还有那穿着肚兜,怀抱五谷总是唤起对来年无限多的憧憬。
家家户户的大门敞开,没事时,大家总是到处串门,这家拿点糖果,那家吃点汤圆,街坊走遍了,肚子也装的满满的。
晚上,坐在火炉旁,听着爸爸讲童年过年的故事。我恍然间发现,年,真正的不是鞭炮,不是年夜饭,而是家里,一家团聚的快乐。
03
年的味道,是真正幸福的味道
冯骥才说,临近过年,中国所有的城市乡村,都变成了情感磁场,把出门在外的人吸引回家。
年味,不是物质的丰盛,而是亲情的盛宴,千里迢迢赶回家,不为了那一顿饭,而是一次亲情的朝圣。
沧桑的是岁月,永恒不变的十年了亲情,舟车劳顿也要回家。年,承载着无数感情,哺育了无数疲惫的心灵。
因为年味与亲情对接,年味与亲情相融。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过年的味道变得越来越寡淡?若说小时候的的年味是一碗蔗糖水,那如今的年味只是一碗白开水。
我曾经以为年味变了是因为年龄大了,儿时所满足的一盒擦炮、一把糖果、一元压岁钱、新衣服、新鞋子,再也提不起丝毫的兴趣。
后来我发现,是因为我们这一批孩子都长大了,女的都嫁到外地了,男的都出外打工谋生了,其中有本事的都在城市定居了下来。
有些中老年父母也跟随子女去了城市,再有就是一些老年人的去世,诸多原因加在一起,就造成了老家的年味变了质。
“
社会变了,但人们渴望幸福、期盼团圆,为来年祈愿的心不会变。
”
这不就是
过年的意义么?
主播:
唐国科
(图文来源于网络)
主播
唐国科
编辑
唐国科
主编
蹇泓波
监制
王明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