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大唐的声影西安鼓乐影像录入选

白癜风简介 http://m.39.net/disease/a_8580082.html

近日,年度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项目入选名单揭晓,碑林区重大文化精品项目——纪录片《来自大唐的声影——西安鼓乐影像录》入选年度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项目。

纪录片《来自大唐的声影——西安鼓乐影像录》是碑林区委宣传部、区文联联合碑林区影视动漫协会精心打造的一个立足于传承弘扬西安鼓乐非遗文化的精品项目,是一部深度挖掘西安及周边大型传统鼓乐故事,并用当下流行的影像讲述故事方式为西安鼓乐作出创新性正面宣传的一部纪录片。5月中旬,区委宣传部组织专家、非遗传承人、拍摄方召开了专题研讨会,为项目把脉问诊。目前该项目正在有序拍摄中,预计年上半年完成。

西安鼓乐——中国古代的交响乐

西安鼓乐,又称长安古乐,是千百年来流传在西安(古长安)及周边地区的传统民间大型鼓吹乐,是中国传统器乐文化的典型代表,被称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和“中国古代的交响乐”。

西安鼓乐始于汉,兴于隋,盛于唐,是唐代宫廷的“唐大曲”,随着唐时“安史之乱”宫廷乐师的流落而传入民间,至今已流传余年,被誉为“盛唐余响”。

西安鼓乐是打击乐、吹奏乐混合演奏的大型乐种,各流派乐社保留下来的曲目、曲牌有多首。它不仅乐队庞大、内容丰富,而且曲谱结构完整、曲调优美,堪称中国古代音乐乃至世界民间音乐发展史上的奇迹,被世界音乐界权威人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

西安鼓乐至今仍使用着唐、宋时期俗字谱的记谱方式,又被称为破解中国古代音乐史众多谜团的一把钥匙,对于研究、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音乐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年5月,西安鼓乐被国务院列入首批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第四届*府间委员会议上,西安鼓乐被正式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安鼓乐是从碑林区发掘、申报的陕西 个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东仓鼓乐社

东仓鼓乐社,是僧派鼓乐嫡传乐社之一。鼓乐社乐器精良,演奏阵容庞大,场面讲究,不但参加人员身着统一服饰,还有令旗、社旗、万民伞和高照斗子等作为仪仗。乐社最盛大的活动是每年农历六月前往南五台参加庙会表演,沿途几十里,行乐时还伴有“俗派”热烈浓郁的“歌章”。

东仓鼓乐社所演奏的曲目,由于选择严格,留传下来的曲谱规范准确,受到国内外许多音乐史学家、音乐学者的重视,为音乐理论上的考证提供了可贵的借鉴资料,还解决了一些音乐学的疑难问题。

20世纪80年代初,恢复活力的东仓鼓乐社在赵庚辰等老艺人的传授下,培养了一批年轻乐手,他们已成功地演奏了新加工的传统曲目《霸王鞭》《雁落沙滩》和《歌沙》等。年7月7日,东仓鼓乐社落户西安市大唐芙蓉园。

大吉昌鼓乐社

大吉昌鼓乐社成立于年。古乐社的老艺人们,在清末民初之时多以搓“煤头”(是用黄火纸制成的空心纸棒,专为吸水烟等点火用品)为生计。成员同处一街坊,借搓“煤头”手忙口闲的时间念唱曲调,熟练曲谱,闲暇时排练吹奏,为庙会、民间婚丧庆吊演奏,作为另一种营生手段。

由于古乐社是以民间艺人们的口传身教得以延续,老艺人们多为平民阶层,吸收了许多民间活的音乐养料,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古乐社演出活动频繁,每年农历五月三十日至六月初一去南五台山进香,六月十七日至十九日3天去西五台参加庙会活动。

改革开放后,大吉昌古乐社在古为今用精神指导下,积极参加红五月音乐会、古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并为音乐界专家进行汇报演奏,现场录音灌片。乐社还与日本“法*寺雅乐代表团”进行了交流演奏。

年3月,大吉昌古乐社作为西安市古乐代表团的成员,赴京参加第五届华夏之声音乐会演奏,受到了普遍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besttga.com/afhzz/4698.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0029241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