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9、中秋雅集
中秋之夜。明月如水,清辉洒满大地。
一辆辆人力车奔向歙县会馆。王梦白、袁励准、钟刚中等陆续来到会馆内张家。
丹桂幽香,伴着茶香,沁人心脾。
钟刚中也是张翰飞老朋友。他号桴堂,晚年又号桴公。他年考中进士,第二年,考取清*府出国留学,前往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法律。民国初年,曾任湖北省通山及直隶成安、宁晋等县知事。
钟刚中性格清奇,襟怀坦荡,一心致力于金石书画艺术,他交往的都是性情相投之人,如果是一般官员或者俗人造访,他总是说“我要睡了,你离去吧。”张翰飞的诗文和篆刻让钟刚中心中敬佩,成为知音。
他刚从老家广西回京,便来看望张翰飞,得知这次雅集,自然前来。
悠扬的京腔从巷子里飘来。袁励准来了兴致,轻轻地哼着。张翰飞掏出一块印说道:“老同学,改日请梅兰芳来会馆,再欣赏京戏。这印是为你刻的,指正!”
“好哇!”袁励准接过印,对着月光看了看,用手触摸着。
两人切磋篆刻。他们有着共同的篆刻理念:刀法必须服从笔法,治印不仅要有“刀味”,更要有“笔味”,强调刀法与笔法的高度统一。谈起刻印高手,他们都欣赏张翰飞的徽州同乡黄牧甫,欣赏他遍学各家,入而能出,用光洁妍美的风姿,把汉印原来的面目重现于刀下,吐故纳新,创造了自己寓险绝于平正,峭拔而雄深的风格。
月上中天,清辉如水,给人毫无杂质、清澈洁净的感觉。
袁励准因为最近教授张君逸关于月的诗词歌赋,便随口朗诵王建《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他朗诵得抑扬顿挫,大家鼓掌。袁励准却点学生的名道:“君逸,你朗诵一首,要最能体现你此时的心情。”张君逸抬头望月,略一思索后朗道——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 山。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云拼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朗读得好,为什么选这首唐刘禹锡的《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来表达你的心境呢。”袁励准颇为得意地问自己的学生。
“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谪到朗州,写了不少关于桃源的诗句。这首诗每四句一韵,每一韵又是一个自然段落。 段写桃源玩月,有月之景,有玩之情;第二段以月光朗照下的天地山水反衬中秋之月;第三段由景及情,浪漫畅想; 一段抒发情感。全诗景物随时而变,情调随景而移,有起伏跌宕之感。我尤其喜爱‘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 山’一句,人生无常,但有各位老师的指点,我又受益无穷。”
“解释得好啊,鹏翎,君逸马上考大学!上你书房,我要作画。”王梦白高兴地说道。
梅姨赶紧铺纸,王梦白凝神作画。他有“三快”,即眼快、手快、心快。执笔在手,左右挥毫,一会儿,画好一幅中堂,是他拿手的题材——猿猴,一直在树上攀援,一只蹲在树上。”
“中秋之夜,梦白先生为君逸画猴,寓意深刻啊,封侯嘛!”袁励准赞道,众人应和,气氛热烈。
这年的10月12日,《晨报》 的版面7版正式定名为“晨报副刊”4开4版,单张发行,曾发表鲁迅的《阿Q正传》,是京城 的四大副刊之一。
张君逸喜爱看《晨报副刊》,上面的一些文学作品出自大家之手,或议论时事,或抒发个人情怀。
第三章10、张大千与歙县会馆
歙县会馆里的歙县书画家,除了定潭张翰飞,还有西溪汪福熙、汪采白父子。
歙县汪姓多,涌现了许多望族。汪福熙父亲汪宗沂,师从帝师翁同龢,光绪六年(年)考取进士,被曾国藩聘为忠义局编纂,后任李鸿章幕僚,主讲安庆敬敷书院、芜湖中江书院、徽州紫阳书院,黄宾虹、许承尧都出自他的门下。
汪福熙是汪宗沂长子,曾供职北洋大学,是很有声誉的书法家、学者。他的儿子汪采白5岁拜黄宾虹为师,学习四书五经和绘画。21岁考入两江师范学堂国画手工科,师从叔父汪律本的挚友、晚清 书法家李瑞清。
年,担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授的汪采白赴北京任教,住在歙县会馆。
张翰飞时而出任铁道部高级助理,时而担任《晨报》编辑,是住在歙县会馆里的一位有着*治地位和影响的人物,汪家父子常来张翰飞的院落,聊家乡人情世故,切磋绘画书法。
汪采白与张翰飞一样,对新安画派诸位先贤格外推崇,他尤其喜爱渐江和查士标的绘画风格。
有一次,汪采白看见张君逸临摹倪瓒作品后,向他极力推荐査士标,说道:“梅壑老人运笔苍劲,简洁不让倪迂,令人百学不厌。”
张翰飞因为事务繁杂,便请汪采白教授张君逸。
“君逸聪明,有你和梦白先生指导,这就够了。”汪采白说道。
“绘画需要汲取百家滋养,我们住一个会馆里,君逸求教方便。”张翰飞说道,“你若不嫌弃,我代他谢过,改日请几位同道,见证他拜师。”
汪采白应允了。张君逸功底扎实,天赋极高,他乐意传授。
张君逸为之搜罗査士标作品,在汪采白的指导下,潜心研习,汲取了他的笔墨疏简、格调秀远的艺术滋养。
寿石公、邵章、董寿平住在附近,也是时常光临歙县会馆。
年,歙县会馆又住进了一位歙县画家汪溶。
汪溶,字慎生,祖籍歙县里东乡满川,年出生在浙江兰溪,12岁起在衢州合成钱庄做了5年学徒。他从小喜欢写字、画画。17岁时到上海谋生,学画肖像,晚间去补习文化。后回到衢州定居,在高等小学任图画教员。
衢州烂柯山下石室村出了一位徐心庵,年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民国时期,他先后当过云南督府的秘书、司法部的办事、大理院的科长、法权委员会的顾问等职,与司法部高官余绍宋关系深厚。
徐心庵擅长书画、篆刻,尤工设色花鸟。他看到汪溶的花鸟后,格外惊叹,便资助他来北京,把他介绍给组织“宣南画社”的余绍宋。
就这样,“宣南画社”又有了汪溶的参加。
为了生活上有着落,余绍宋把他介绍到河北 监狱任图画教师。歙县会馆是他老部下吴承仕家管理,他自然住进了歙县会馆。
汪溶一面外出教授,一面在家里作画卖画,教授学生,最早在他家学画的是后来成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的萧淑芳,梅兰芳也曾来学习花鸟。
汪溶初来京城,需要绘画技艺高超、人脉资源广泛的张翰飞照应,常来张家走动,来了兴致便一起作画。
后来,汪溶在京华美术专科学校、北京辅仁大学美术系、北京师范大学任教,与陈半丁、王雪涛等画家齐名。先后来他家中拜师学画的有孙其峰、潘素、邓小平的女儿邓林等。
年,以画虎出名的 画家张善孖奉调入京,任总统府咨议。他的弟弟张大千也随之前往,住在汪溶的歙县会馆寓所。
张善孖、张大千已经是画坛出名的弟兄画家。汪溶长张大千3岁,他佩服张大千的才气,临摹古画工夫非常深厚。张大千也仰慕汪溶的花卉。
住在汪溶寓所的日子,一批文化人慕名而来,进进出出,举办艺术沙龙。有时候,大家一起作画,相互赠送,很有雅趣。张大千喜欢以石涛、八大、渐江笔意作画。
此后,张大千几次来京城,都要走进歙县会馆,与张翰飞、汪溶、张君逸等人一起合作书画。
这时的张君逸已经在清华学校读书。
年,清华学堂成立,是由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年,更名为清华学校,始创四年制本科教育,分文、理、法三院。年5月,曹云祥担任校长,注重学术发展。
张君逸很喜爱清华自由的学术氛围,他兴趣广泛,不仅学好本专业,还旁听其他课程。尤其是国学研究院,聘请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担任导师,只要有他们的演讲,他总是一场不少地认真听,认真记。
长留他记忆深处的是梁启超的演讲,他知识渊博,让人深受启迪。每次演讲,清华学校的数百名学生几乎都来听课,鸦雀无声。
第三章11、吴承仕与章太炎
吴承仕原本对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抱有很大的希望。出任民国司法部佥事后,他想在新*府中成就一番事业,为此忙碌着。
每次妻弟张翰飞来访,聊起时事,他总是劝张翰飞少把精力放在绘画上,多在*治上下功夫。
张翰飞总是笑道:“*治上我无意追求,绘画上精益求精。”
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段祺瑞,一个个头头犹如走马灯,换个不停。这现实,让吴承仕很是失望。
一天傍晚,吴承仕坐在家门口的藤椅上,看绚丽晚霞逐渐消淡,他感到很没落。对前来看望的张翰飞说道:“你的选择是对的,*界纷扰,我也很困惑。”
“你适合做学问,在学术上投些精力,会有建树的。”张翰飞说道。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你说得对,生命有限,犹如这晚霞,绚丽过后夜幕开启。我们要遵从内心,做自己喜爱的事。”
“生命短暂,我们唯有珍惜时光,策马扬鞭,留些东西给岁月。”
“岁月可无情啊,不是你想留什么,它接受什么,得有才情,投注心血。回头来看,你是对的,在绘画上已经是造诣深厚。”吴承仕说完,拍拍张翰飞的肩膀,“今晚我请你听戏。”
此后,吴承仕把精力移到学术领域,每天上午十时到司法部“画卯”,下午五时便径自归家,潜心研究历代典章制度与三礼(《仪礼》《周礼》《礼记》。
这一时期,他认识结交了章太炎。
浙江余杭人章太炎,所著的《新方言》、《国故论衡》、《文始》、《小学问答》,以严谨的立论、古朴隽永的文笔,上探语源,下明流变而让吴承仕心生敬意。
他敬重章太炎还有他不畏奸佞、敢于斗争的精神。年1月7日,章太炎不饰穿戴,手持羽扇,故意将袁世凯亲自授予的大勋章挂在扇柄作扇坠,装疯弄狂,大闹总统府。被袁世凯囚禁起来。他以司法官的身份,亲自问候,开始建立师生之谊。
章太炎得意弟子历有“南黄(黄侃)北吴(吴承仕)”、“三大弟子”(吴承仕、黄侃、钱玄同)、“四大弟子(黄侃、吴承仕、汪东、钱玄同)”、“章门五王”(黄侃、吴承仕、汪东、朱希祖、钱玄同)之说。不管哪一种说法,都有吴承仕在内。
受章太炎影响,吴承仕一面潜心学术,一面关心革命,读进步书籍,积极支持共产*。
第三章12、支持革命
年4月6日,奉系*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逮捕李大钊等人。
无数人积极营救李大钊,吴承仕也是其中一位,他一面动用自己的社会关系,一面请妻弟张翰飞动用铁道部和《晨报》的人脉,帮助了解情况。
奔走无效,吴承仕找到自己曾经的顶头上司章士钊。
章士钊在清末时任上海《苏报》主笔。年后,曾任同济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农业学校校长,广东**府秘书长,南北议和南方代表。年,段祺瑞重新上台时,章士钊主张毁弃约法及国会的想法合其心意。段祺瑞邀请他北上,44岁的章士钊投入北洋*阀集团,委任为司法总长,随后兼任教育总长。
年3月12日,冯玉祥的国民*与奉系*阀作战期间,日本*舰掩护奉**舰驶进天津大沽口,炮击国民*。国民*将日舰驱逐出大沽口。日本联合英美等八国于16日向段祺瑞*府发出 通牒,提出撤除大沽口国防设施的无理要求。
3月18日,北京群众五千余人,由李大钊主持,在天安门集会抗议,要求拒绝八国通牒,遭到开枪射击,李大钊及陈独秀之子陈乔年在斗争中负伤。这就是“三一八”惨案。
英国《泰晤士报》称这次事件是“惊人惨案”。鲁迅称这一天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周作人、林语堂、朱自清、蒋梦麟、闻一多、梁启超等 文化名流纷纷谴责段祺瑞*府。《语丝》、《国民新报》、《晨报》、《世界日报》、《清华周刊》、《现代评论》、《京报》等报刊加入谴责暴行的行列。
社会的愤怒汇成不可抗拒的洪流。
段祺瑞被国民*驱逐下台,章士钊出走天津。
吴承仕找到章士钊的时候,他赞成营救李大钊,但又心情沮丧地说道:“我现在能有什么用呢,段公下台了,我是社会各界谴责的对象啊。”
“李大钊是一位为民族不惜牺牲的勇士,鲁迅是当下文坛的旗手,他写文章痛骂您是‘落水狗’,营救李大钊您会赢得民意。”吴承仕急切地直陈心思。
“我尽力而为吧,怕是力不从心啊。”吴承仕很是无奈。
章士钊积极营救李大钊。但这年的4月28日,北洋*阀*府不顾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和谴责,将李大钊绞杀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时年38岁。
这段往事,吴承仕的弟弟吴承传曾经告诉侄儿吴鸿迈。吴鸿迈在纪念父亲吴承仕诞辰一百周年时写入了文章。
此后,吴承仕离开司法部,专心于讲学执教。先后出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国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东北大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系主任及教授、中国大学国学系系主任,以教授的身份创办刊物,支持革命。
张翰飞虽然一心在绘画上探索,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