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理,这个目的地,有太多的人去过了,大理也是旅游城市,虽然名气不及丽江,但通常去丽江的人都要停留在大理~~
有人跟我说,大理就只有一条街,而丽江更有逛头。我知道你所说的一条街指的是大理古城的复兴路,复兴路是很长的一条路,贯穿大理古城,从南到北,跟旅游团去大理,通常只是逛逛这条街。然而复兴路有也确实是大理古城最繁华的一条街道。大理古城另外一条有名的街,洋人街,但是现在,洋人街上已经很少有洋人了,因为太商业化。而与之隔着不远的人民路,反而洋人多了起来,比起洋人街,我也更喜欢人民路,相对安静~~大理的比较成熟的景点,苍山,洱海~~大理是一个风花雪月的城市,上关风,下关花,苍山雪,洱海月~~另有名句:上关风吹下关花,洱海月照苍山雪~~古城附近的几个景点,天龙八部影视城,崇圣寺三塔,其实都没多大意思。网上的介绍也太多~~
最近大理比较火的一个景点就是双廊,好吧,我不得不承认双廊是个很好的地方。但是听到海景房的价格在两三百,便觉得已经商业化了。双廊本来是洱海东岸的一个小渔村,由于交通闭塞,与外界少有往来。随着环湖公路的修建,改变了那里,一个漂亮的小渔村,成了大理热门的旅游目的地,就这样。当然,双廊对面的南诏风情岛一直是大理的 的景点~~
先发几张去挖色路上的照片~~一路沿着环湖公路,在洱海的东侧~~路过海东,金梭岛,海印到达挖色~~在挖色,人们都说白族话~~
以上的景点我也都去过,除了南诏风情岛只是隔海相望过,其它的景点都有所及。但以上的景点我都不想说,我想说一个没有商业的地方,在这个地方可以时常看见外国人的身影,这个地方时挖色,一个比双廊还要闭塞的地方,同样是在洱海的东岸~~挖色,古称鲁川,位于洱海东岸,地处大理市中东部,北与双廊镇接壤,南临海东镇,东与宾川县鸡足山镇毗邻,其三面环山,一面临海,西对如屏苍山而遥望大理古城,东通佛教胜地鸡足山而隐窥金顶,自古即为洱海东岸一个美丽富饶的鱼米之乡,是洱海地区历史渊源长远的白族本土文化发源地之一。挖色镇历史文化悠久,文物古迹众多,居民寺庙景址保存比较完整。从凤尾箐沙漠庙、大官山腰、金鱼山、四龙山、高兴兰若甸、赤文岛、羊坡头、鸡岩山等处发掘出了大量的石斧、石锛、石梨和捕鱼网坠等新石器,继新石器文化后又发掘出了青铜文化;赤文岛既出土了大量新石器又出土了大量青铜和靴子造型的土陶炖器。小渡坡和沙漠庙西也曾发掘出一批土坑青铜墓葬,出土了不少青铜兵器和用具,有铜剑(箭)矛,铜锄(茨菇叶造型和三角板锄),刃开于背的铜刀。这些新石器、青铜器和土陶器具的造型与现代境内白族群众还在生产使用的器具十分相似,具有一脉传承下来的土著文化源流。公元前11世纪周孝帝期间,挖色境内的先民就以沙漠庙一带为中心建立了鲁白王国,创造了白族早期的鲁白文化(明代《赵州志》和清代《鸡足山志》都有记载)。因此,年以大理市*协牵头调查鲁川历史文化资源后得出:挖色是大理白族文化源头的结论。 挖色境内凡名山胜地均建寺庙,大小寺庙亭台楼阁林立,自古称多胜迹之邦,沙漠庙是洱海东岸本主神都;崇福寺是鸡足名山的开山祖寺;南诏王嘉封大臣的封臣寺(今灵济寺);清代的文庙、武庙;海天佛阁小普陀;还有“大夫第”、“进土第”、“将*第”等官绅功名匾额。 挖色是洱海东岸的宗教文化中心,各种宗教文化源远流长,有白族传统的人神合一;偶像崇拜的本主(土主)文化和故事传说;有为本主寿诞办寿和专门用轿子或木轮车迎送本主的活动。相传佛教从印度传到这里,因为当年释迦牟尼大弟子迦叶曾到鲁白王国传播佛教,居住在境内大城村崇福寺下的法衣阁址内,尔后从此进入宾川鸡足山,因此崇福寺才被称为是洱海东岸和鸡足名山的开山母(祖)寺,白语中称为“豆波赛”(意为祖先寺),以后便逐渐发展壮大,到极盛时期以崇福寺为中心,有大小寺庵24院,田地数百亩,师僧数十人;至民国年间仅崇福寺仍有寺产田90多亩,民族宗教活动广泛。据载:明洪武十五年前为保护春苗等每年三月初七、八日由崇福寺举行观音游乡一会;明代至清初,宾川和海东一带至此迎释迦佛祖。至今境内仍保持农历二月轮流迎释迦会(即本主节),先后历时半月之久;现在各村或登(小村亦即自然村)组成莲池会,村间老妇有常斋教,会员常年禁食泥鳅、狗肉、大蒜,非佛非道,一切神圣仙佛均崇拜。往昔农历五月栽秧结束后在乐利坡举行谢水欢歌的乐利会(今废);一年一度的大理白族“三月街”民族节历史悠久,相传 起源于挖色大城沙漠庙,起因是唐代杨干贞与郑隆澶为争夺孟郡城(今挖色大城沙漠庙)大战三日,争夺羊苴咩城(今大理古城)大战七日,经激战,横尸遍野,血流成河,此战以南诏杨干贞胜利而告终。杨干贞建国后为纪念取胜并镇住战场上的阴气,把战期定为街期,每年农历三月十二日至十四日在挖色大城沙漠庙举行,十五日至二十一日转至大理城西。挖色境内的“三月街”俗称“小三月街”,明代后街场迁至境内康廊村(原名拴廊),清咸丰年后迁至挖色(文革中被废)。挖色地区至今保持有一套完整的婚丧、饮食习俗,还有服饰装束,古典乐曲,吹吹腔(吹乐调),唢呐音乐,花柳曲,霸王鞭舞,白族调,语言方音等。如果说挖色还有点商业的话,那么大城古镇就没有一点旅游的商业了~~在这里,人们过着几乎自给自足的生活,吃水,还采用原始的方法从井里打上来。几户村民一口井,洗衣服的石槽子还依旧用着。这里的人们淳朴,善良~~接下来我会慢慢的发一些挖色的照片~~希望大家喜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