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有一首儿歌:虫入凤窝飞出鸟,七人头上出棵草。大雨下在横山上,半个朋友不见了。
一说白族,大家可能马上想到的是云南大理。说起大理,马上会联想到让人浮想联翩的风花雪月。儿歌唱的就是风花雪月,不过,儿歌版风花雪月与成人版的内容相差太远。
风花雪月,自在大理(图据网络)
大理的“风花雪月“通过白族的不断迁徙,传播到丽江、迪庆、怒江、保山等大滇西地区。以大理为中心,通过金沙江、澜沧江、怒江、茶马古道等主要通道、古代征战的白族远征*,扩散到四川、贵州周边省份和较远的湖南、湖北,甚至黑龙江。民族迁徙,有时是一部充满辛酸的血泪史,如苗族,与吉卜赛人的浪迹天涯,有过之而无不及。
大理白族原乡的坝子(小盆地或平原)
白族生活的地方可分两种主要地形,一是在平坝,二是在山地。平坝类型居多,如大理洱海、鹤庆、剑川等中小盆地。居住在山地的相对较少,如我走访过怒江州洛本卓乡的金满村,那是白族的一个支系“勒墨人”,生活在怒江大峡谷的山巅。山地的白族与平坝的白族,大部分在语言、习俗上较为相近,但由于居住环境的巨大差别,耕作、建筑、生活习俗等有明显不同。
传统白族人家的院落
正因为居住地的环境直接影响了白族的生活与文化,我们不能笼统说天下白族是一家,那是出于感情上的说法。具体到各地白族的生活,有较大的差异性,多元化也是白族文化的一个特点。
白族传统舞蹈——霸王鞭
我在白族地区考察、带队多年,偶然的机会,今年我还生活在剑川白族地带一段时间,得以更近距离观察、感受他们的生活。借此机会,我把自己的观察加以整理,让大家可以直观、具体去感受当地人是怎么过日子的。
部分白族人用石臼捣酥油茶配料
旅居白族地域时,我住在剑川县石宝山里面的一个白族村落,是中国传统村落。四周是超过米的高山,靠山吃山,这对当地人是恰如其分的说法。
石宝山下白族传统村落
村里有多户,多人。当地经济收入来源,主要来自于两部分,一是种植白芸豆,二是上山采野生菌。
你没看错,这也是野生菌哦
白芸豆,大 元/斤,亩产量约斤,如果有十亩地,那来自白芸豆的年收入约四万,这可不是纯利润哦,如果算上人工、农药、化肥等各种成本,利润并没有多少。
长势喜人的白芸豆
村寨四周高山,松林密布,这是非常优越的野生菌生长环境。采菌,对当地人来说,并不是不务正业。以松茸为例,至少有5个月的采挖期。除了大雪纷飞时段,一年有各种各样的野生菌在林子,也让这里的人完全可以采菌为正业。称得上专业级别的采菌人,一年的收入可远比种白芸豆高,而且省事,不用日常管理菌子嘛,不过,采菌这个专业,并非适合所有人,比如我就明显不适合,因为我没有走悬崖的敏捷,也没有一天要在高海拔地带走上10多个小时的体力,更没有可以胜任排雷部队的火眼金睛。
下午4点,采菌人下山回村了
既然菌子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有,餐桌上自然少不了。菌子不仅是生活来源,还是他们的主要食谱。有了菌子的典型带头作用,当地人的饮食习惯非常明显偏向山野派系,吃的不仅有菌子,各种来自大自然的东西都是菜。如果说他们吃的不是菜,吃的是花草树木,一点都不为过。
靠山吃山,餐餐有菌子
印象深刻的有两种菜。
一是牛肝菌煎土豆。从来没有想过土豆丝可以与野生菌搭配,更没有想过是与新鲜牛肝菌一起。太香了!这是我吃过 吃的土豆丝(注:当地人俗称“洋芋檫檫”)!
牛肝菌煎土豆丝
二是火腿煮杜鹃花。杜鹃花采摘后,摘掉花蕊,用水煮,晒干。食用时,将杜鹃花用水泡开。当火腿在热油中散发香气,再放入杜鹃花一起煮。吃这道菜时,还可以闻到花香呢!白族人家不仅把花当菜,也把花当茶。原来,有一种生活,就叫鸟语花香!
看得出来这是杜鹃花吗?
尽管有些菌子是素中大荤,但还是得有肉吃才行。村子离集镇(最近的就是沙溪古镇)不远,村里每天有人来卖肉类。拜伟大的